新闻媒体
    公司新闻
   当前位置 :   j9九游会 > 新闻媒体 > 公司新闻

j9九游会老钱风装修诀窍:复刻打工人的家

发布时间:2024-05-05 23:15        作者:小编

  j9九游会提起老钱风,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奢华绝伦的大豪宅,摆放着有历史感的家具,随便一副挂画,都是拍卖会上花了六七位数才收入囊中的极品。

  它试图彰显的是一种昂贵、优雅、古典而有腔调的审美气质,想要传达的隐藏信息是:我不是新贵,我祖上阔过,我有历史积淀j9九游会。

  但神奇的是,这个听起来十分小资的风格,却在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东德时期工人阶级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。

  在今天的柏林东部还有一座坐落在居民楼内的小众博物馆,原样保留了1986年东德时期一套典型公寓的原貌。

  各种生活小家电一应俱全,尤为显眼的是电视。虽然这台老爷机看起来颇为“厚重”,不比如今杜比环绕的超薄大彩电,但在人均税前月收入仅有1322马克的东德,拥有这台售价高达4200马克的彩电,堪称至尊享受。

  好马配好鞍,安放电视的靠壁组合柜同样身价高贵,4000马克的价格让人似乎能闻到一点金钱的芳香。

  不过仅仅昂贵可不行,“老钱风”还得讲究个优雅体面。桌子上应当铺上一方蓝底印染桌布,放一盆明艳高洁的矢车菊,如此才能和轻松惬意的劳动下午茶相得益彰。

  喝完茶环顾四周,温馨的墙纸是必须的。最好是奶白底带上丰收的麦穗,既显着干净卫生,又让人仿佛身处希望的田野上。

  可仅仅图个优雅、讲点情调,那就太小资了。工人阶级知书达礼有文化,可不是什么资产阶级爆发户,“老钱风”也得有点精神追求。

  昂贵的组合柜上,应当放上一套彩釉带花瓷器。瓷器最好还得来自梅森,因为欧洲最古老的陶瓷厂就座落于这个东德小城。选择它就是选择了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内涵——恰好与土豪的柜子来个价值互补。

  瓷器边还要放上一座暗色的东方式宫灯,灯下摆上几本薄厚不一的文史哲书籍。仅用简单的几个物件,小小的家里一下处处是古老的文化细胞。

  文化还展现在地毯上。波斯式大奖章型收边手工毯往地上一铺,传统异域风情扑面而来。

  墨绿色的布艺沙发与地毯相得益彰,张弛有度。在这样的客厅里,主客秉烛夜谈德国古典哲学,简直再合适不过。

  区别于北欧极简风与德式车间灰色工业风,典型的无产阶级老钱风就如这间公寓所体现的那样:实用且有型,朴素而奢华,有腔调却不张扬。

  然而,如此典型的东德时期公寓却曾一度面临被销毁的命运。原因不在于它的内部装饰形态,而在于——承载它的大房子。

  这些房子“高大威猛”、方正有序、整齐划一。它们被称作“板楼”——早在1910年的纽约就已经出现,此后在法国、西德等地也有相关建筑。

  板楼类似如今的装配式建筑:事先将预制混凝土构件建设好,其后进行实地装配铸造,最快只需18个小时就可以建造好主体结构,只要备好家具与生活用品,就能马上入住。

  如此高效的居住解决方案如同是为住房短缺的东德量身打造一般。为了做到“居者有其屋”,在1973年,东德开始推行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。

  大量的大型板楼住宅区应运而生:有的建在被战争摧毁的城市中心,也有的建在城市郊区的新城,有的则干脆作为一个全新的城市被缔造出来。

  柏林东部新城区的马尔扎恩充斥着板楼。在70年代的大规模建设前,这里全是农田

  与缺乏修缮、管理失当、日益荒芜的老建筑相比,崭新舒适的板楼极受追捧。在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下,只有优秀的干部、人才才能优先分配到一户板楼公寓。

  板楼是新生政权的产物,是工业美学与优雅生活的代表。它的出现,既给城市人带来了现代化家居生活的美丽愿景,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古典主义建筑向现代建筑风格的转变。

  1985年东柏林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建筑。这样的居所自然不如新建的板楼有吸引力

  然而,时过境迁,1990年,东德社会主义政权不再,两德统一,板楼的命运也发生了逆转。

  在东德的住房分配制度下,政府动用行政手段,把房租价格控制在所有人都能负担的范围内。因此住房租金长期被冻结在1936年的水平线马克的房租并不罕见。

  如此低廉的价格在充分保障民生的同时,也使板楼的维护修缮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,致使两德统一前夕许多板楼已然非常破败。

  两德统一后,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,资本市场对产权混乱、缺乏管理、属于旧时代的板楼也毫无兴趣。

  东德城市哈勒的新城区(上图为该区东德时期影像),1980年此处尚有九万人居住,2019年时仅剩下4.5万人

  此外,原东德地区的大批人口纷纷迁出,搬往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西部地区。一些板楼公寓因此大量空置,这更加剧了板楼的破败。

  情况不断恶性循环。在提到板楼时,人们的刻板印象变为住户收入低、犯罪率高。

  板楼的建筑样式与设计美学也饱受批评,有学者将其风格特征概括为单调统一的“美学”j9九游会。板楼由盛极一时的弄潮儿,一下跌落为旧时代遗留下的显眼包。

  当年板楼被大量建设,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住房不足问题。可如今人口外流严重,住房已经过剩。加之政权变更,也需要革旧立新。既如此,拆除早已没落的板楼,就成了第一选择。

  在萨克森州,截止2010年,有近十万套板楼公寓被拆除。在马格德堡,当年市中心耸立的公寓也已被拆除掉200余套。

  在两德统一的历史激情褪去以后,东德的人口下降逐渐趋于平缓,经济也开始慢慢回暖。柏林等东德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明显,随着人口回流甚至迁入,住房问题又突显出来。

  在这一背景下,不少人回想起了当年的东德,政府包分配的住房政策使人人都能住得起房,这在今天房租高昂、一房难求的大城市,简直令人难以置信。

  于是当年为政策而生的板楼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。与其简单粗暴地全部拆掉、花大价钱另起炉灶,不如思考如何盘活这一历史资源,让它重新焕发生机。

  毕竟板楼的最大优势,是它确实能够容纳大量住客,如果能够充分释放它的潜力,将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个最优捷径。

  在形成社会共识后,政府开始给予支持帮助,引导资本进入。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维护、修缮、翻新既有板楼后,再将其出租。沉睡已久的板楼被逐步聚集的人气慢慢激活,重新苏醒过来。

  这在寸土寸金、人口众多的首都柏林体现得尤为明显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不少板楼已融入两德统一后的新柏林,成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。

  典型代表如市中心的板楼,已与柏林电视塔、市政厅等建筑融为一体,成为柏林城市形象的一个部分。

  海勒斯多夫鳞次栉比的板楼成为摄像爱好者的驻足地,阴天的板楼与天空形成一种赛博朋克式的反差。

  原计划被拆除的社会宫板楼,在整修后以其五彩斑斓的精致样貌,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去打卡,现已成为文保建筑。

  柏林号称“欧洲丑小鸭”,不像巴黎那样典雅高贵,但可贵的是它真实而自由:既有欧洲古都的厚重感,又糅合了各类现代建筑风格。因此,板楼竟然神奇地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。

  德累斯顿有一栋板楼,在当地居民的得宜保护与热心奔走下j9九游会,现已成为文保建筑。这栋楼位于城市中轴线上,阳台饰有小型陶瓷瓷板。这些瓷板在外观上各不相同,是通过东德时期的技术工艺制作而成的,粗略估计有200-300块。

  这些瓷板拼接成了巨大的马赛克,在楼边还有艺术家参照其风格、利用瓷板制作而成的艺术作品,两相映照,展现的是对旧时代的怀念和对新时代的展望。

  除此以外,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试图去探索这些建筑与家装背后的历史。文章开头那座隐于柏林闹市之中的东德公寓博物馆,就处在一座板楼里。尽管它每周仅在周日下午开放两个小时,但前来打卡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。

  因为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首都“模范”公寓的样貌,让人有机会一窥那时的“老钱风”。

  但今天的板楼还为这种“老钱风”浥注了新的价值:因为它自己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,一部活着的传奇。

  从产生至今,板楼的命运跌宕起伏,一如人的命运、国家的命运。然而,可贵的是,无论如何变迁,它的内核都极其稳定:它承载的是对“家”的渴望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15年前英国夫妇买下老建筑翻修成功,却被邻居切断电源,不能住不能卖,为啥?

  连沙漠里都“堵人了”!游客攻占多个旅游城市,本地人:最大贡献就是把景点让出来